close


從翻開這本書第一頁開始,憤怒的情緒就一直跟著我,到了看完最後一頁合上書本,腦袋卻沒有像手指頭一樣聽話,跟著一起合上屬於這本書裡頭的那些憤怒!裡頭的劇情及影像(沒錯,就是影像!那些描述的栩栩如生的影像,彷彿電影般一直在我腦海閃爍!)強制的霸佔著我的腦袋,讓我心情低沉了好幾天!

這真的是一本令人憤慨的書,如果你有個孩子,相信應該會跟我一樣憤怒!

明明不想面對孩子們死亡前的場景,或孩子失蹤時父母的心境。孩子們如果繼續好好活著,會長大成什麼麼樣,會有一個或許強壯的青少年及美滿的戀情吧!但作者卻極其緩慢的描述孩子死亡前無助的場景,殺人魔身為絕對主宰者的時光,以及詳細敘述父母從發現孩子失蹤到瘋狂的找尋,最後終於發現屍體的過程,一步步緊扣讓讀者不自禁只好跟著一起經歷那窒息的氛圍。

不自禁的問自己,如果當下是自己在現場,將會如何感受死亡倒數的時刻?或者又該如何面對,自己的至親摯愛生死未卜,時間每過一秒,他活生生的回來的希望就消失一分的時光流逝。我不該把自己陷入這樣的思維中,這是作者綿密文字的力量引我入那個迴圈,書裡所有發生的事,不論哪一絲一毫,我都不希望在現實生活中面對。

收集孩子的人艾弗雷精心為男孩們布置的最後場景,作者用著太過細密及深刻的手法,描述的鉅細靡遺。沒有太多血腥或殘暴的畫面,卻是更深沈的心理描述,要叫人打從心裡一起跟隨體會那最後時刻。而配合跳躍式的時光軸線,只單點描述事件發生的時光,感覺正像隱喻著艾弗雷的生命,其實只靠著咀嚼那短短神聖時光的記憶在過活,在那一刻,他是永恆、是主宰者、他放自己在無限大的地位。其他的時候,他以存活的最低能量蟄伏,不說話、盡量不使用任何物質。卡拉的存在,則彷彿是個讓他的完美天使形象更接近真實的障眼法。

殺人魔的形成,通常都被期待有個理由。所以電影德州電鋸殺人狂賣座後,後來又出現「德州電鋸殺人狂-從頭開始」這部前傳電影。這本書的作者也用了許多篇幅描寫艾弗雷的過去,從出生就背負著「綠色羊水」的原罪,不久後父親去世,母親隱約覺得這孩子只會為這個家帶來煩惱和磨難。唯一愛他且被他所信賴的哥哥羅爾夫,卻很早就生病過世,死前告訴他「千萬別把主控權丟了!」他為了理解哥哥的死亡,從此他想直接體驗更多的死亡以期發現死亡。

讓他興奮的不是強暴動作本身,而是其中的支配力。這種無所不能的時刻,能暫時抹消兇手親身經歷過的屈辱,讓他深感心滿意足,藉此,至少能暫時將他的自信裂痕悉數黏合。

理由很充分了,還加上艾弗雷最愛的書「罪與罰」來為他的殘酷行為背書。「真正的天才有權力殺死其他人。」理由充分也許可以幫助我們試圖理解艾弗雷受到傷害的過去及內心身處,但並不表示我們可以或必須原諒他的行為。悲劇不需要更多的悲劇來哀悼,再多的小男孩死亡及家庭的破碎,也無法還給艾弗雷一個美滿的童年。

發現遺體的父母,也許比沒發現遺體的父母來的幸運一點,或者也不幸一點。發現遺體,就可以放縱的悲傷,因為不必有希望,所以可以放心的絕望,也許他們可以比較迅速的面對接下去的人生。但同樣的,沒有發現遺體,父母永遠可以想像,孩子也許只是在哪裡迷了路,也許只是被誰給帶走了,總有一天,寶貝會像沒發生過任何事的,又如以往該出現的時刻,出現在家門口。這些孩子失蹤的父母,他們的人生常常停滯在孩子消失那一刻,儘管世界還是繼續轉動,對他們都已經不相干了。

每個看來致命的相似的孩子,在母親眼中卻是獨一無二的!作者用了許多篇幅描寫這些孩子的相似性,用更多篇幅描寫他們父母的悲傷。透過失去菲力克斯的安娜,很深沈很悲哀的,作者把喪失摯愛的媽媽心境,描繪的令人揪心。

雖然觀看這本書一直處在憤慨的情緒中,但我很喜歡安娜這個角色,這個媽媽在兒子菲立克斯失蹤之後,和先生留在義大利找了兩週,在先生的堅持下,放棄了尋找離開義大利,她覺得自己好像把兒子給遺棄在義大利般。而在經歷婚姻冷淡、先生外遇後,面對好不容易懷上的孩子,她選擇不讓任何人取在菲立克斯的地位。彷彿這麼做,就是真正的承認了菲立克斯不會回來了!

安娜始終相信,總有一天菲力克斯會回來。所以他在家裡的位置不能被取代。

十年過去後,安娜回到了傷心地,買下王冠谷,心中的菲力克斯從未離遠(怎可能遠離呢?),雖然她不知道再回來還可以做什麼,但她還是不顧一切的來了。

結局還是帶上了很強烈的遺憾,我想是為了那些從開始就知道就不回來的孩子,更是為了那好像逞了一時之快的結局。明明看來是最希望的以眼還眼結局,為何還是纏繞住這麼多遺憾呢?應該是作者拉長的軸線,讓我們不禁問然後呢?本雅明的爸爸彼得之後會如何?這麼做是本雅明與妻子所樂見的嗎?合上書本後故事中的人物接下來又會如何?只剩下一顆顆已碎裂的心與不完整的家庭,還要努力的啣著淚水帶著思念繼續走下去。

為每一顆受傷的靈魂祈禱,願每一個苦痛的靈魂皆能喜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ernier 的頭像
    vernier

    夏天走過義大利(Pixnet)

    verni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