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書從一開始就瀰漫著一股懸疑氛圍且始終怪異的違和感,那股說不出是甚麼的詭異,彷彿卡在喉頭的一根細刺,直到結局揭曉才豁然開朗,但隨之而來的,又是迴盪不去的惆悵與不捨,東野大叔真的很會說故事啊!
故事的開始,男主角在同學會上看到多年前的女友沙也加,他還愛著對方,但她早已嫁為人婦並生了可愛女兒,想著對方就不自覺會認為對方的家庭必定是一幅美滿幸福的畫面,卻沒想到隔了幾天,沙也加打電話給他,要他陪她去一個神祕的屋子,她要找尋自己失落的記憶與過去,外表看似正常的沙也加,其實一直都沒有進小學前的任何記憶,那段生活彷彿消失在她的生命之中,她家中也沒有童年時期的照片,而她覺得,父親死後留下的這把鑰匙,可能是開啟塵封往事的鑰匙。他們兩人踏上尋訪之路,眼前也的確出現了一間屋子,但處處顯露一股詭異莫名的氣息,沙也加手裡的鑰匙不是大門的,而是通往地下室的鑰匙,這房子大門的門鎖鎖死根本無法用鑰匙打開,而屋子裡留著過往有人曾經居住的痕跡,但奇怪的是,一切彷彿嘎然而止,大家還像似在裡頭生活,卻轉眼間甚麼東西也不帶就人間蒸發,他們在屋子裡東翻西找,試圖還原當時的樣貌,裡頭也許曾住過一對老來得子的一家人,藉由小男孩的日記,他們逐步拼湊著可能發生的事件,就像一塊一塊散落的拼圖,沙也加試著還原房子的過去,也還原自己消失的過去......。
整篇故事僅僅架構在男子、沙也加和那棟詭異的無人屋中,但東野圭吾從頭到尾都揪著我的心,讓我這本書從一拿起就直接奔向結尾。《以前,我死去的家》基調圍繞著家庭,孩提時期的童年經驗,以及家庭中各個成員彼此之間的動力與關係。隨著男主角與沙也加前往小屋的過程,男主角回溯自己的過去,沙也加也談著自己那段消失的歲月、她與父母始終疏離有距離的互動,以及她與先生及孩子這段令人心疼的關係。隨著追溯,也看到他們兩個人在一起的過去,以及分手始末。雖然曾經交往多年,但他們當時卻從未談及彼此的過去,男主角也僅是因為沙也加片面的提出分手而接受,雖然仍深愛著她,但是卻甚麼也不說就放手。
愛情真是變化萬狀,明明還相愛的兩個人,卻會因為各種匪夷所思的理由分手,也因為更匪夷所思的理由,彼此沒有更多的掙扎或解釋,就接受了從此在彼此的未來分道揚鑣,往往在事過境遷的多年以後,再聚首,才發現,不過,我想此時也只能悵然一笑,舉杯向兩人共有的青春乾杯。
故事中提到沙也加完全記不得小時候的事,其實大多數人對於童年時期的記憶往往也是片段而零碎,譬如我自己對於童年的記憶也很少很薄弱,畢竟隨著時間經過,記憶這個不靠譜的東西,原本就會慢慢遺忘,加上嬰幼兒時期我們的語言能力尚未發展得很完善,腦海中缺少這些文字元素協助將記憶勾住,導致於它們難以提取。但是,深度心理學談到,一個人不記得的事情比記得的事情影響我們更深。心理學家黃維仁博士曾經提過一個故事,一位主婦每次煎魚時,都會把魚去頭去尾,有一次老公終於問她說,為什麼妳煎的魚都沒有頭沒有尾,她回應說,因為我從小到大家裡煎魚都是沒頭沒尾的。於是她回去問她的媽媽,為什麼我們家的魚都沒頭沒尾?沒想到媽媽說,因為家裡鍋子小,沒辦法把整條魚放進去啊!
許多我們小時候所見所聞的事物,可能成為我們思考事物時的「基本假設」,我「本來」如何,我覺得事情「應該」就是要怎樣怎樣,這些印象根深蒂固的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在非意識層次影響我們做出許多決策與行為。研究發現,在家庭暴力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或是自己實際受到家庭暴力的孩子,長大了之後也有很高的比率,又再度落入家庭暴力的循環,不管是他們自己轉變為施暴者,或是再次成為受暴者,因為他們所習得且內化的行為模式便是暴力,沙也加無法克制地對女兒有著偏常行為,再加上她怎麼也無法回想起過去,她決心去探究真相!我覺得,某種程度東野圭吾是將個人記憶回溯這樣的探索過程,以故事的方式藉由實體的老屋子展演在讀者面前,並添加了一些推理元素,化為好看的小說。我覺得,童年經驗的回溯探索,不是為了怪罪,也不是為了合理化現在的偏常行為,而是希望能藉由更多理解,將自己從潛意識中釋放,幫助自己尋找新的可能。
老屋子中留下的,是一個家庭血淋淋的悲劇,這個外表看似正常的家庭,內裡卻有很多愛與傷害,有時候,傷害往往包裹在強大的「以愛之名」中,讓孩子在父母的控制與執念下無法逃脫。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功課,不管是過於親密或疏離,過度管教或放縱,都會形成不同的議題,往往我們身陷其中時,難以察覺自己行為的影響,而我也只能盡量努力在成為女兒的原生家庭的母親這個角色時,對自己更多一些反思,避免因無明而造成的傷害!當父母,真是一項最艱難美麗的挑戰,也是最甜蜜的負荷啊!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個「死去的家」,但我相信沙也加在尋找出失落過去的同時,她也終於不再只是下意識的依循某種難以違逆的力量驅動,而能用另一種視野看待自己的未來。
延伸閱讀:
看夏天閱讀其他東野圭吾作品的心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