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的聲音,究竟被什麼給囚禁起來了?原本活潑好動多話的四歲小女孩凱莉,忽然有一天不再說話,聲音彷彿被硬生生的奪走,從此身邊的人想盡辦法誘使她說話,卻始終沒有成功。她身上究竟發生什麼事?她的聲音有能回來的一天嗎?
凱莉從四歲開始,再也沒有說過任何一句話,即使在校想上洗手間也說不出聲,於是常出現屎尿滿身的慘狀,所幸她有一個即使不用說話也能溝通的好朋友珮翠拉,珮翠拉彷彿是凱莉的代言人,幫她與外界溝通。凱莉的父親葛里夫長期酗酒,酒後並常控制不住的發脾氣,而他總是懷疑老婆安東妮亞與副警長還維持著曖昧關係。有一天清晨,凱莉與珮翠拉都被發現從家裡消失了,昨天還乖乖的哄上床睡覺的寶貝,早晨就不見蹤跡,凱莉甚至連鞋都沒穿走,她們到底去了哪裡?是被誰帶走了嗎?若珮翠拉有難,凱莉是否能夠為她發聲?
多重視角並進的失蹤人口搜索劇碼
這整個故事,架構在兩個女孩失蹤的前後始末,從凱莉與珮翠拉的失蹤開始,鉅細靡遺的描寫各方人馬搜索她們的經過。作者希瑟‧古登考夫採取多重視角的寫作方式,透過了小女孩凱莉、珮翠拉、凱莉媽媽安東妮亞、凱莉哥哥班恩、副警長路易斯……等人的視野,交錯敘述讓故事推進。這樣的方式,讓我們近距離的透過這些人的視角,窺看他們內心的焦慮、恐懼、焦急,而作者的功力亦讓這些交錯的線順暢推動故事前進,每個視角各自帶給讀者一些新的線索,並藉由這樣的方式,成功的誤導讀者朝向作者設計的某種想像當中,既表達了不同立場的情感,也塑造了懸疑。
雖然警方一開始便介入偵辦,但故事主軸並不在警察身上,也參與敘事視角之一的路易斯,其主要作用卻是帶出他與凱莉父母的複雜情感糾葛,當然也順便看到警方與媒體的介入。我想,這部小說最重要的關懷焦點還是在孩子與家庭中。其故事也帶著懸疑,雖然一開頭,作者便安排了凱莉衝到路易斯身上,並發出了三年來第一個聲音,但,我們還是不禁擔心,凱莉這一聲,是曇花一現還是就此可以恢復說話。
孩子,父母心頭的一塊肉
看這本書讓我想起《收集孩子的人》,每次我看這類孩子失蹤或受虐的書,總是讓我心驚膽跳啊!尤其到了書本的中段,忍不住覺得作者書寫的太緩慢,因為我陷在尋找不到孩子的父母觀點中,那一分一秒的時光都是好沉重的煎熬。在強度上,這本書是沒有《收集孩子的人》那麼讓我憤怒與難過,但看著看著,我還是不禁回過頭去,確認一下我的寶貝兔兔還在身旁。
孩童失蹤或受虐的案子及故事,其兇手有非常高的比例是熟人,甚至是親人,譬如父親與兄弟。本應是最愛的人,卻傷害最深,每每看到這樣的案例,都讓我心裡好沉重好痛,孩子,是多麼可愛的天使!是我們珍重捧在手心的寶貝!為什麼還是有許多人心狠手辣的摧殘他們?!這樣的數據,讓警方在偵辦時,總是會非常注意家人的這條線索,於是,在這本《被囚禁的音符》裡,也看到警方對親人的明顯懷疑態度,但這樣的態度,對於真心愛著自己寶貝的親人,無疑卻是非常大的傷害!當自己被懷疑是那個,自己都想殺之而後快的兇手,心中的悲憤該是多麼難受啊!
書中出現了許多不討喜的警方角色,他們永遠要等待程序,即使錯過搜索的黃金時間也在所不惜。他們為求破案,不在乎受害者家屬甚至受害者本身的情緒,他們自以為是精英份子高高在上,簡而言之,他們處理的是事情,而眼中沒有「人」。當然,破案與水落石出,的確是非常重要的事,也是他們職責所在,但,即使他們行的是份所當為的事,卻也在這同時對許多人造成了二度、甚至更深度的傷害。
家庭暴力下的母親
書中描述最多的,其實是三個家庭的故事,從對話與情節流動間,看見他們彼此的關係與情感。其中,最主要的關係是凱莉與其父母的這個家庭。字裡行間,不斷看到這個家庭,只要父親在家,就籠罩在一股非常緊繃的情緒裡,酗酒的葛里夫,酒醉後言語及肢體的暴力不斷出現,他甚至沒有感受到自己對關係最親密的家人,已經造成了多大的創傷,自尊還備感受傷的問著:難道妳真的覺得我會傷害他?
雖然葛里夫是家暴的始作俑者,但我對安東妮亞也有些憤怒的情緒。當然,她也是受害者,在看過許多家暴下早已習得無助的案例,的確,許多受害者會重複的原諒加害者,並且無力逃脫以打破彼此這種暴力循環的關係,她們也許是沒有經濟自主能力,或原生家庭也有狀況,自己從小亦是家暴受害者,所以看不出可以逃脫的可能,也許還有更複雜的社會文化綑綁,但是,如果安東妮亞能有更大的勇氣,更敏銳的覺察,我想,凱莉與班恩的苦真可以少很多!
書中的結局,帶著些無奈與無法挽回,但也有股希望的力量蓄勢待發,衷心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充滿愛的環境下健康快樂的成長。而祈禱當我們具有擔負其他生命這樣的重責大任時,也同時能具備著更大的勇氣與行動力!
夏天碎碎念時間到
也很希望像書中那名代課老師這樣的老師可以少些,她也是一個讓我很憤怒的角色啊!
書名:被囚禁的音符The Weight of Silence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