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藝術作品往往令人不知從何說起。」
by 《殘酷天才》伊森‧穆勒
我自小就很喜歡看偵探推理小說,對我而言,很享受在看書的過程中,隨著作者細心拋出的線索,跟著一同推理,一步步抽絲剝繭的跟著達到謎底揭曉那一刻。一直覺得作者要拋出線索這件事是門很大的學問,拋出得太多太快,一本書看了幾頁兇手或結局就呼之欲出,難免覺得索然無味,太容易獲得的總不讓人珍惜;但相反的,若是重要線索只藏在作者心中,不肯讓讀者參與的,讀起來也很沒勁,少了能夠投射自己盡情發揮的場域,便覺得距離遙遠難以共鳴。那麼現在要談的這本書屬於哪一種呢?老實說40幾年前的老案子,線索什麼的早已難尋,不管是兇手或人證都可能不在人世,書裡也沒有關於詭計密室謀殺的場景細描,但這本書當我讀到即將進入結局時,真讓我驚呼遇上了傑作!
時古時今的兩縷故事線
全書分成兩股軸線交替前進,主線是現代,一個藝術經紀人伊森‧穆勒以自述的口吻敘述故事,他某天發現了一大批驚人的天才畫作,共有十三萬五千張,這一幅幅的畫上下左右均可以編號相連,拼接起來是非常非常巨大的世界,上面有各式幻想中的街道與國家,畫家創造了一個他自己的巨大奇妙世界,但畫作中心的一號圖,也就是一切畫作的起源,是五個可愛的小天使,他們竟然是四十年前被謀殺的小男孩們!
伊森起始為了捍衛自己的權益,開始協助退休警官麥葛拉斯追查此案,隨著故事的進展,他竟收到恐嚇信,接著被歹徒襲擊而搶走畫作,而更讓他繼續執著於追查真相。另一條支線是從1847年開始往現代敘述,講的是穆勒一家人的家族史書。從貧窮的德國猶太貧民,到成為非常富有的商人,但這家族中的幸福快樂,很可惜並不像財富那麼多。
這兩縷故事線像漏斗一般,在開頭時天差地遠,絕難想像他們究竟有何關連。甚至曾經興起,乾脆先跳過這「插曲」支線吧!那五個小男孩天使般的臉孔,讓我心急著想要知道他們怎麼了,為什麼會出現在畫上?但我看書一向是規規矩矩從第一個字看到最後一字,且也是相信著作者如此安排必有道理。於是,我便任憑自己時古時今,隨著作者一下走入先民奮鬥史,一下又到現代藝術經紀人這迷人的職業中。
果然,故事越到後面,這兩縷線就這麼靈巧的結合在一起,然後拋出一個令人意外又低嘆的結局,雖然作者還是藏住了線索,但前面綿密的鋪陳早已讓我深陷穆勒家族與天才畫家的故事中,所以我反倒十分喜歡最後出現的這個結局!彷彿是一條已經墜下很久,終於止跌回升的上升趨勢線,讓人在結束時看到開始及希望。
文字作畫的璀璨華麗
「這圖畫如此巨大、包羅萬象、魅惑人心,以致出現迷幻的效果,扭曲我們對真實世界的認知,令我有時覺得自己和茹碧都是出自維克多的幻想片斷,亦即畫才是現實,而我們都是畫中人。」
「這便是我面對的矛盾:要如何將藝術版的「萬有理論」拆開展示?」
在看了作者書中對此畫的描述,真讓人非常想實際看看這幅魅惑人心的畫作!他用文字,呈現了面積廣達兩英畝的克拉克宇宙圖,我腦海中不禁想像小男孩的天真神態,混沌扭曲螺旋卻又自成道理的克拉克腦中世界地圖,地圖上的指標道路通往他的孤獨、期待與他殘酷的故事。作者以文字華美的在我腦海裡繪上色彩,這形成了一種絢爛詭異的閱讀基調,引領我在大堆對話文字磚頭中,還是不斷想向結局邁進。
有趣的職業—藝術經紀人
這本書的第一人稱主角伊森的職業是藝術經紀人,而故事主軸又圍繞著一幅神秘的天才畫作,其畫家更有殺人嫌疑,於是書中亦出現了許多的論述,包括對藝術經紀人這個職業的描述、藝術與金錢的關係、畫家道德人格與藝術品間的關連等等。作者用主角伊森詼諧自嘲的口吻,讓人彷彿是面對著一個正跟自己對話的朋友,然後不停的對他提出的意見點頭稱是,書中不時出現著十分有趣的觀點!
「大家不瞭解藝術經紀人的創造力。現在藝術的市場,主要是靠藝術經紀人撐起一片天—而不是藝術家。沒有我們,就沒有現代主義,沒有極簡主義,也絕不會有新潮流。」
「簡單一句話,藝術將無以為繼。而這是因為—在後教會、後藝術贊助人時代—藝術經紀人提供了讓藝術引擎運轉的燃料,這種燃料在古往今來始終推動著藝術的發展,那就是『金錢』。」
「藝術」在刻板印象中,感覺上像是一種必須與「現實」、「充滿銅臭味」的金錢背道而馳的玩意,但是沒有金錢做後援,再大的熱情也燃燒不了太久的時間;沒有金錢標價,「是精液?還是含木槿萃取物的沙龍秘密豐盈潤絲精?」這樣的物質,究竟是可以在美術館展覽的藝術品,還是該被衛生紙快速抹去丟進垃圾簍的穢物?
「尤其在這個年頭,市面上的作品泛濫到正常人無從判斷優劣,只能讓藝術經紀人代勞。我們也同屬創造者—只不過我們創造的媒介是藝術家。我們創造了市場,市場創造了潮流,潮流創造了品味、文化及市場接受度的準繩—簡單說,我們創造了大家對藝術的認知。藝術品之所以成為藝術品,畫家之所以成為畫家—就是因為我讓你掏出支票簿。」
對於克拉克這個疑似殺人嫌犯的畫家,伊森在書中也天人交戰了好一會兒。
「而我並不怎麼喜歡逐漸浮上檯面的維克多:瘋狂亂塗亂畫的變態、隱居的反社會人士。純粹的邪惡並不有趣,沒有深度可言;坦白說,邪惡抵觸了我對他的觀感。」
「藝術家吸引我們的地方,一部份便在於他們異於常態、他們拒絕服膺社會規範、他們勇猛地朝著社會豎起中指。他們的藝術作品之所以是藝術,而非學術,正是因為他們缺乏道德。」
廣闊豪宅中的疏離悽清
讀這本書的過程,常不自覺的想起前些日子讀過的《第十三個故事》(再看一眼夏天這篇讀後心得:《第十三個故事》—蛻變與心死的故事),同樣縈繞於心的一股淡淡哀愁與無奈,同樣是內含無數悲劇的家族故事,金錢的富有對比親情間的荒蕪,廣闊豪宅中居住的人卻如此疏離悽清。
悲劇已經發生,創傷仍繼續蔓延,所幸我們還擁有反思的力量,還有改變的可能,就像伊森,還有機會走回第五大道上那間充滿故事的老宅邸!
延伸閱讀:《第十三個故事》—蛻變與心死的故事
作者:傑西.凱勒曼
譯者:謝佳真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25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290651
裝訂:平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