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無能的世代書封.jpg

看完這本《愛無能的世代》,心中如跑馬燈般浮現曾在我生命中出現的一些朋友,與朋友的朋友,他們的故事和書中文字穿插交替應和,讓我有些感觸及感傷,而同時也期待,隨著作者米夏埃爾犀利誠實的文字,能否讓更多人看見自己,反思愛情的樣態,並更有勇氣去經營愛情。

 

本書作者米夏埃爾在前言中提到,他既非心理學家,也不是社會學家,他的身分是個觀察者和說故事的人。相較於硬梆梆的理論,說故事的力量真的很大,當我們想到要閱讀教科書時,心裡的自然反應可能是逃避抗拒,但故事讓我們自然而然的敞開心靈,在讀故事的過程中,不自禁將自己的生命經驗對號入座產生共鳴,而改變也因此可能發生!

 

他的文章〈愛無能的世代〉在網路雜誌《相反》上發表後,當晚點閱人數多到讓網路伺服器幾乎掛掉,第一周點閱人數就已超過百萬。我想這篇文章,清晰捕捉了現代男女愛情的某種切片樣態,甚至當事人感覺模糊難以言說的社會氛圍與心理狀態,所以引起熱烈迴響。

 

許多人渴望愛情,卻不知如何「愛」;想要穩定長久的關係,想要安全感,卻覺得問題都在別人身上,自己不肯做絲毫改變,各自過著彷彿單身一樣的生活;在心裡設置了理想伴侶應有的一百萬種條件,於是覺得現實生活中總是碰不到那應該「為我而設」的Mr./Miss Right。好不容易談了戀愛,卻在看到他/她不符合自己期望的條件後逐漸扣分,與其花時間經營感情,倒不如趕緊分手找下一個人來的簡單。相較於以往,我們發展愛情的速度更快,與人交往的各種通訊軟體、網站、管道更多,我們太容易尋得另一個肉體,太簡單發展關係,也太輕易決定放棄。

 

因為渴望愛情,各種交友軟體或婚友網站林立,但隨之而來的,不一定是更多更穩定的親密關係,而是不一樣的社會問題。書中提到德國近來流行的交友軟體「火種」(Tinder),作者與好幾個月不見的朋友碰面,但對方卻只顧滑著不斷震動的手機,還大力推薦作者一定要試一試火種,使用者可針對所在位置附近的陌生人給予評價,當兩人都給對方照片正面評價時,就可進一步連絡對方(配對),這軟體的「好處」是,我們不再需要提起勇氣搭訕,搭訕不再是一件困難又臉紅心跳,要考慮掙扎再三的事,更不用怕被拒絕,你可以同時跟好幾個人一起搭訕,甚至當場面對著A,手機上聊著BCD,更考慮安排待會是否還有候選人選EFG。但是,關係來的太輕易,就越不容易珍惜,當每次都只是套同樣公式,行禮如儀的重複同樣的問題,會有多少臉孔與回答真正進入記憶深處?

 

手機的發明原本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容易溝通的,如今卻變成了溝通殺手。─By《愛無能的世代》

 

雖然米夏埃爾是德國作家,筆下是對柏林的觀察,但閱讀時我常彷彿像置身台北,雖然相隔遙遠的距離,但許多都會現象卻意外地相似。滑手機現象不只發生在德國柏林,在台北不也一樣如此。家庭聚餐的飯桌上,朋友聚會的場合中,有多少人從頭到尾沒有拿出手機來滑?明明身處同一個場合,彼此距離卻可能比地球另一端的人還遙遠。人們容忍沉默的時間更短,避免尷尬的最好方式便是拿出手機來滑。

 

而我們在網路上呈現的,彷彿是另一個完美自我,當喜怒哀樂抽離哀與怒,只留下光鮮亮麗設好美肌美顏的自拍,陽光沙灘與燦爛笑容的到處旅遊,幸福的放閃與美食,但抽離掉這些的真實生活呢?這是人們想要被看見的自己,但卻絕不是完整的自己。荷蘭有個研究指出,停用臉書一周的受試者更感幸福,耗費太多時間觀看他人的故事,易產生「不切實際的社會比較」。當觀眾瀏覽著社群上鋪天蓋地而來的「幸福」,自己卻因而覺得更「不快樂」了。

 

與上一代相比,社會環境氛圍大幅改變,我們上一代大多家庭是男主外女主內的狀態,這一代大多卻都需雙薪,女性有著傳統相夫教子的期待,同時也一樣要在工作上自我實現,接受的挑戰更多,我們身處價值觀也正改變的衝擊中,當我們擁有經濟自主能力,是否能接受嫁進傳統價值觀的夫家,與從媳婦熬成婆的婆婆周旋,從此一切以夫家為重?現代女性許多決定不婚不生,相較於結婚生子,單身也許是更為舒適自在的狀態。

 

而越來越嚴峻的經濟狀態,使我們所有步調都較上一代推遲,結婚年齡越來越老,高齡產婦越來越多,孩子越生越少。過高的房價,攀升的失業率,長期凍漲的薪資水平,讓我們將這些人生大事推遲,嘴上常說著再想想再看看吧!

 

而社會無形的壓力也讓我們迫切的追求自我實現,我們花更多的時間在工作,更少時間經營關係,熱衷於維持自己的獨立自主性,不願花時間溝通與改變,想著換下一個人也許就更好,有個符合自己理想條件的對象,就在地球的某處等著自己。我們生活在愛無能的世代中嗎?我們的愛是不是一種「自我陶醉」?我們需要其他人的「情感」來證明自己,而實際上與真正的對方無涉。我們將自己期望的假象投射在對方身上,假設對方符合自己的想像,當相處日久,更了解對方時,卻怪罪對方讓自己的期待「幻滅」。

 

我以前好愛《慾望城市》這部影集,這本書就像是男性觀點的《慾望城市》。我個人覺得米夏埃爾男性的角度雖少了點溫柔,多了些冷靜沉著與霸道,但一樣那麼細膩,描述著都會中,各種相遇相別離的故事。除了上述提到讓我感觸深刻的部份外,書中他還探討到許多現象。譬如男女之間究竟有沒有純友誼?不必給彼此承諾的「偽單身者」現象;兩人關係中究竟可以承受多少誠實?……米夏埃爾像一個朋友般,對讀者分享他的觀察與看法。

 

書中提及南韓哲學家韓炳哲提到當今世代的特色是平滑無稜角,在愛情中日益不願受苦。讀到這段時,我心中浮現通體平滑帶著金屬光亮色澤的機器人畫面,如果跟機器人談戀愛,就不會受傷受苦了吧?!也許有朝一日,科技進展到可以設定讓機器人長成我們夢中情人的樣貌,還可以隨心情任意變化,可以講出我們想聽的甜言蜜語,可以幫我們處理生活大小瑣事,擔任廚師管家司機兼秘書,但我想,這不會是我想要的愛情。

 

對另一個人的愛,會在一個人內心深處激發出要為對方和自己成為更好的人的意願。─By《愛無能的世代》

 

期許我與我所愛的朋友們,都能越愛越堅強。即使遭遇挫折,也仍能不放棄愛與被愛,並不失去用心經營維持關係的勇氣。

 


書名:愛無能的世代:追求獨特完美的自我,卻無能維持關係的一代

Generation Beziehungsunfähig

作者: 米夏埃爾‧納斯特 Michael Nast

譯者:高瑩君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7/08/30

語言:繁體中文

 

arrow
arrow

    verni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