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殺器官書封  

這是一本展頁後讓我意外的書,華麗有臨場感與重量的文字,具有深度與知性的內容,探討著包括語言學、人性與生死的種種議題,它是我閱讀歷程中,較不易書寫心得的作品,但同時也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閱讀過後,沉吟再三,方能勉力動筆書寫心中不易言說的小小感觸。

 

故事的主角是任職於美國情報部隊暗殺小組的成員薛帕德上尉,《虐殺器官》以他為第一人稱的視角敘述,充滿著不斷的觀察與自我思辯,背景架構在一個離現在不遠的未來,世界仍受到911事件的影響甚大,相關的地區與世界設定讓讀者感覺很熟悉,書中也運用許多目前已在想像或研發,但尚未實現的軍事科技,讓人不禁想著,不久以後的未來,這些科技會不會真的實現?!就像《戰爭遊戲》雖然是二十多年前的作品,但卻如同預言家一般,寫出許多我們目前的科技生活樣態。

 

薛帕德身處在一個非常機密的單位,他負責執行各種極機密的任務去暗殺目標,但幾次暗殺任務中,往往首要目標被成功殺死,但第二目標卻成功逃離現場,這第二目標,竟然都是同一人─約翰‧保羅,他為何如此神通廣大,總能逃脫生天?他為何總出現在發生大屠殺的國家中?他的身分如此隱密,讓暗殺人員摸不清他到底是何方神聖,而終於有一天,他從次要目標變為主要目標,而薛帕德也終於和他面對面接觸......

 

薛帕德的工作就是不斷的殺人,殺各種各式各樣的人,不論是「罪有應得」的恐怖分子,或是阻礙在他與目標之間的民兵,不管這些士兵是否沒有任何自由選擇只能被迫強徵入伍,當對方舉起槍對著自己的時候,薛帕德也只能選擇先將其殺死,在戰場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管對方是男是女是老是乳臭未乾的孩子,生命彷彿消失了應有的意義與記號,只剩下血肉組合的軀體,子彈射出,目標血肉模糊,呼吸中止,而薛帕德踏過那無生命的軀殼繼續前進。

 

一個平常溫和謙善彬彬有禮的人,在戰爭時可能變為殘暴冷酷的殺人機器,戰爭可以將人性扭曲轉化為讓人意想不到的面貌,戰爭時總會有許多死傷,不管是以何為名發動戰爭,戰爭的結果往往帶來更多仇恨,殺戮與報復帶來越來越深的不共戴天之仇。平時殺一個人,會變成殺人兇手,可能會引起社會民眾眾怒,但戰爭中殺越多人,多到某種可觀的數量後,反而變成值得授勳的英雄。

 

在書中世界裡,特種部隊軍人是稀少的珍貴物資,政府單位為保護他們做了非常多的防護措施,譬如受傷後可以快速的修復組織,運用痛覺遮蔽作用,讓他們在作戰時消除痛覺只剩痛感,當受傷時會知道不一樣,但不會有難以忍受的疼痛感覺,另外,每次出任務前,都要先進行心理諮商,幫助消除心中的價值判斷,也因如此,當士兵們在面對孩子時,便能較無罪惡感的殺死他們,而任務結束後,也需要再進行諮商與評估,以避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生。但即使如此,在面對這麼多的殺戮與地獄般的景象,即使有種種保護措施,仍難完全阻隔冰冷一點一滴地進入他們的內心,薛帕德有位戰友自殺的段落,讓人窺見那即使用力與傷痛隔離,卻依然承受不住冰寒刺骨的內心。

 

 

故事中穿插了一段薛帕德母親因為車禍而失去知覺的橋段,雖然是非主線的插曲,但令我印象最為深刻,因為薛帕德是母親世上唯一親人,他必須決定是要放棄治療,還是讓母親靠著儀器繼續保有生命跡象。在這其中,出現許多作者伊藤計劃藉由薛帕德的口道出對生命的探問。即使科技可能進展到能夠細細分辨腦中不同部位所代表相應的感覺,但到底要多少部分具有功能方算是「活著」,在母親這樣的狀態中,她到底「知覺」到甚麼?她想要活下去嗎?還是更想要死亡?她究竟算不算已經死亡?薛帕德做出讓母親死亡的決定後,相對於戰場上殺害了無數人,可以有千百個合理化的理由,這次他真正有了「殺人」的感覺,他必須要為結束這個生命而負責。而他的戰友艾利克斯指出,我們無法從地獄逃離。因為地獄就在我們的腦裡。」

 

明明是日本人寫的故事,主角卻直接設定是美國人,透過細膩的戰爭場景描寫,以及高層長官們進行戰略運籌帷幄的過程,可以看到國與國之間互相影響的複雜情勢,在角色們的對話中,作者的想法主張也躍然紙上。而眾多的文學、語言學、政治情勢及哲學探討,包裹在富有詩意的文字當中,雖然肚破腸流的場景是那麼慘不忍睹,但卻有種獨特的美感從文字中逸發,讓我聯想到電影《駭客任務》中子彈彷彿是慢動作擊發的經典畫面。書中探討語言學的部分非常有意思,從語言與進化,談到因紐特人描述雪的語彙量,更談論到我們有沒有可能在語言中有著某種「殺人密碼」,能夠在潛意識影響人們?!

 

透過書中被大量使用的人工肌肉,作者描繪了一個在我看來極為可能出現的未來情景。書中特種部隊侵入敵方作戰時,會使用侵入鞘包裹住軍人全身,這些侵入鞘的主要材料便是人工肌肉,其生物的特性讓敵方不易偵測,當順利著陸時,侵入鞘就解體,連痕跡都難以追蹤。這些人工肌肉其實是養殖鯨豚的肌肉,聽來讓人覺得好不可思議,而經常使用的軍人們根本不知道也從未想關注。但另一方面,注重養生的人們對於身邊飲食要求鉅細靡遺的生產履歷,食物原料最初來源為何,經過那些程序加工。

 

人們總是對於自己不想看到的事物視而不見,正如同一個實驗所揭示:給你十秒鐘讓你觀測房間中「紅色」的物品,接著閉上眼睛,請問你房間中有那些「綠色」的物品?你回答得出來幾項呢?我們的注意力有限,明明總是出現在生活周遭的事物,假若我們不去關注,其實對我們而言就彷彿不存在。

 

光看到書封,原以為是類似日本動漫那樣的科幻畫面,或可能是輕小說的設定,加上初看到此書書名《虐殺器官》,讓我錯以為會是個恐怖駭人,不吝於廣為噴灑血液的作品,沒想到翻開書頁才發現與我想像差異甚大,書中的確有許多屠殺殘忍場面,各種慘不忍睹的畫面一幕幕在眼前展開,但這些畫面感覺是一種呈現必要之惡的擺放,作者伊藤計劃意圖在這個虛構的未來世界中,拋出一個個關於戰爭、暗殺、生命與死亡、自由、屠殺與罪惡的大哉問。其中更涉及語言學與宗教等複雜議題,閱讀時我時常讀到某句話就掩卷沉思,更不斷將書中讓我印象深刻的話語做筆記,而結局的翻轉,讓人既感意外卻又覺得如此自然,神來一筆地在心中留下無盡餘韻。

 

這是作者伊藤計劃的處女作,耀眼燦爛兼具深度與廣度,令人遺憾的是他34歲便英年早逝,所幸仍遺留下這本《虐殺器官》,讓世人得以反覆閱讀。

 


書名:虐殺器官

作者: 伊藤計劃

譯者:麥盧寶全

出版社:台灣東販

出版日期:2015/07/27

語言:繁體中文

 

arrow
arrow

    verni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