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狄更斯書封  

狄更斯的最後一部作品,是《德魯德疑案》,在書尚未寫完時,他就辭世了,留下世人對結局無盡的猜測與想像。而本書作者馬修‧珀爾,主要即以狄更斯的實際故事為所本,並融合一些虛構的情節與角色,寫出了這本《最後的狄更斯》

 

故事在幾個不同的時間點與空間中跳躍進行,主要的時間點有二,一個是狄更斯過世後,除了追念他,大家也各自猜測《德魯德疑案》的結局,有的人試圖將自己猜想的結局搬上舞台演出,而美國獲得他出版作品授權的出版社,則試圖想找尋《德魯德疑案》的後續可能發展,狄更斯是否曾經留下結局的線索,或可能曾與某人談論過,甚至猜測他已經先將後半部寫完,而另一方面,其他出版社或盜書賊等各方人馬,為了可能的利益,也在旁虎視眈眈。另一個時間點,則是描寫狄更斯曾前往美國進行巡迴讀書會朗讀的過程。中間並穿插印度警官追緝鴉片走私的盜賊事件。

 

故事主軸主要放在美國獲得狄更斯授權出版作品的出版社,其合夥人奧思古,追查《德魯德疑案》後續線索的過程。彷彿偵探辦案,奧思古遠渡重洋來到狄更斯的住家,細細找尋他的住家、工作室,並詢問狄更斯身邊的每一個人,他有沒有提過任何特別的事,他在書寫過程中,有哪些人會與他接觸,猜測會不會跟哪個人可能談到後續結局?!一路上盜書賊環伺,每個人都想找到線索,不用整本,只要是一個可能性甚至草稿,以社會大眾對狄更斯的喜愛,任何線索都價值連城。而在追查的過程中,奧思古身邊出現了幾件命案,他也遇上生命安全的威脅,一個長相獨特,隨身拿著裝有麒麟頭的恐怖手杖的神秘厲害角色緊緊跟隨,神秘角色的背景為何,他的目的又是什麼?為什麼也對狄更斯的遺作如此有興趣?

 

另一方面,作者也詳細描寫了狄更斯生前前往美國的巡迴讀書會,他帶了哪些人,分別擔負如何的角色,讀書會造成轟動場場爆滿,每場都出現了黃牛前來搶票,以及他巡迴了各州,經歷了天寒地凍的惡劣氣候等等遭遇。透過細膩的描繪,活生生的狄更斯躍然紙上,他的個性,他的神態,他背負的責任與他的堅持,讓一向只認識他故事的讀者,更能遙想小說家的模樣。而這段描寫,到了故事的後段,也巧妙的與探尋《德魯德疑案》的後續發展串聯在一起,首尾相連,越讀到後面越期待著結局。

 

作者在後記中放置了「歷史註腳」,從中感受到他搜尋資料的紮實,書中的許多片段,均是實際有所本的從各種信件或歷史資料中發展,許多書中角色均是真有其人,而他也說明了哪些人物與事件是杜撰。看完後記後,不僅佩服作者在考據上花費的功夫,也佩服作者將虛構與真實,巧妙結合成一個吸引人故事的功力。

 

《德魯德疑案》本身就有懸疑及推理的成分,而追查的過程中,在狄更斯生活圈周遭,陸續出現小說中的人物與背景場景,也充滿著戲劇性。譬如真有一個失蹤了的艾德華‧德魯德,而某個鴨片館,更活脫是《德魯德疑案》中所描寫的鴉片館背景。追查的過程,猶如《德魯德疑案》的案外案,但外界的真實結局是否真是狄更斯生前所構思的結局?!

 

這也又讓人同時思索小說創作的真真假假,每位作者由自己的生活體悟為出發點,也許一個影像、一個片段、一個人,就勾起了靈感,繼而成為故事,但成為小說之後,小說人物就已不是外界那個原本作家心中參考的原型,小說人物自有自己的生命,所以,即使追查到案外案的結局,又有誰可以真的確信故事必然會有一樣的結局呢?

 

書中細膩的描寫,也同時活靈活現的重現了當時美國與英國的社會氛圍。而透過隨處林立的鴉片館、印度叢林中走私鴉片的毒販、掌握鴉片交易的背後主腦、難以戒毒,深受鴉片毒害的上癮者,一環接著一環,讓讀者看到殘害肉體與心靈的鴉片,在當時對個人的影響,以及對社會及整個世界隨之而來的經濟交易,與走私等巨大影響,甚至引發戰爭如此重大的事件。

 

而另一方面,透過堅毅柔韌的女性角色芮貝卡,也讓我們看見那個時代的女性,為了得到尊重及想要的生活,其實必須付出更多努力與犧牲。書中描寫,在當時美國的法律中,對於女性仍有重重限制,芮貝卡的離婚要生效,必須等兩年才能再婚,且這段期間,不准談戀愛。否則離婚就會失效,一輩子都不能再婚。她的遭遇,展現了當時單身與離婚婦女的限制與生活上的不易,但即使經歷了弟弟的悲劇,她仍能堅強的對工作盡責,實在令人深感佩服。

最後的狄更斯橫幅
 


書名:最後的狄更斯The Last Dickens

 

作者:馬修.珀爾 Matthew Pearl

譯者:陳雅汝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07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720448

裝訂:平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rni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