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測試、一、二、三。測試、測試、一、二、三。恰克‧帕拉尼克很喜歡在書裡使用一句不時重複出現的口白,在前些日子閱讀的《隱形怪物》中是「給我XXXX的表情。閃光燈。」而這次配合不斷對著黑盒子自言自語的「倖存者」譚德‧布蘭森,在此書中不時重複出現的口白是:測試、測試、一、二、三。
很開心才閱讀完恰克‧帕拉尼克的《隱形怪物》,馬上就緊跟著可以閱讀他的另一本作品《倖存者》,一樣維持著天馬行空跳躍思考的筆觸,而《倖存者》牽連層次更廣,帶領讀者思索許多龐大的社會議題。
故事開始於一架只有載著一個人的飛機上,主角譚德劫了機,把所有人送下機,自己一個人等待死亡,然後一個人對著黑盒子自言自語,講述他一生的故事。譚德生長在一個與眾不同的群體中,周遭的人皆信仰同一個教派,而他們有自有的價值觀與教養小孩的方式,每個小孩從呱呱墜地那一刻開始,就依照教義與教派規則生活。所有家庭的第一個男孩叫亞當,只有亞當有繼承權,可以結婚生子,而其他的全是譚德,長大後要到社會上進行無盡的勞役服侍。他們期待著某一天的「脫出」,當脫出的時刻到達,便會集體自殺以脫出到那個他們覺得比死更好的世界。
幾年前,留在教區中的所有信眾全部集體自殺了,在教區外的信眾聽到這個消息,也紛紛用各種方式自殺來跟上脫出的腳步,因此,政府為避免這些倖存者接連死亡,而替剩下的倖存者安排了定期的調查員,固定追蹤並提供協助,使他們順利融入社會,並打消死亡的念頭。譚德,就是其中之一的倖存者。
故事的題材與作者編寫的架構實在再次令人深深嘆服!(好像每次看恰克‧帕拉尼克的書都會用這個形容詞!)我只能努力跟上作者的腳步,然後跟著思索他用誇張帶點嘲諷,甚至一種旁觀者語氣淡淡的丟出的議題,每一個議題卻都重重的沈入我心裡。
教區鼓勵亞當們生養眾多孩子,但卻未誠實申報戶口,並讓這些孩子們從事勞力工作,所得盡歸於教會。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這些沒有自己名字的孩子們,從小被洗腦,沒有名字也象徵著他們沒有自我,沒有身為一個人擁有自由意志的自主權,他們所被教導的一切,就是服從教會的旨意,服從他人的意志,甚至連最原始的慾望都被剝奪,不是亞當的其它小孩,不允許結婚生養,不允許與他人發生肉體關係,甚至連自慰都被禁止。脫出,死亡,對他們而言,也許已經被教導成是一種幸福。
而在集體自殺事件後,身為倖存者的譚德‧布蘭森,與社會唯一的聯繫便剩下和雇主對講機中的對話,以及與調查員的定期對談。對這個沒能跟上大家死亡腳步的「倖存者」而言,死亡對他似乎有著不同的意義。只要找個高樓、拿個塑膠袋,或是手邊任何一個尖銳物品,對他來說,想要死亡太容易了。而他也早已準備要死,只是,到底什麼時候死,好像也不急在一時。他小時候所認識的人全都死亡了,他就像一座遺世獨立的孤島,沒有人瞭解他內心的信仰,沒有人知道他以為世界是什麼模樣。
而這個應該要死,打算要死卻倖存未死的人,生活中的唯一嗜好,就是刊登類似生命線的廣告,然後接聽那一通通在死亡邊緣掙扎求生的人,試圖攀附最後希望時打來的電話,然後,給他們最後的絕望。
故事極盡諷刺,也透著一股深沈的悲哀。當譚德成為僅存的最後一名倖存者,就有經紀人與他接觸,試圖將他包裝成一個商品,他是什麼人、他在想什麼、他過往曾經驗什麼都不重要,他只要照著經紀人給他的劇本演出,說出一堆世人想聽卻其實沒發生過的殘酷童年,然後成為一個虛假的救世主。
這實在太諷刺了。被教派洗腦下長大的孩子,卻又成為另一個教派領袖。所有想讓民眾信仰呼頌的信念,只不過是幕後經紀人公司,媒體團隊運作出來的講稿。而經紀人為了讓譚德符合讓世人喜歡的形象,靠著施打各種藥物,以一堆毒物堆砌出俊朗的外表,長相是虛假的,話語也是虛假的,但人們卻盲目的沒有嗅聞到光鮮亮麗背後的腐朽腥臭。
不知道是不是我實在不太會做家事的關係,我在譚德進行家事服務的那些描述中,有點陷入撞牆狀態,不過,有些小撇步應該要好好記下來。
要去除沾在有色衣服上的口紅印,只要沾上少量的食用醋就行了。~By《倖存者》
可是,親愛的譚德,你可以告訴我,想要去除哀傷,想要去除遺憾,想要去除創痛留在心裡的疤痕,又該使用什麼呢?!
測試、測試、一、二、三。很多事情可以測試,但可惜的是,人生無法重來。
延伸閱讀:
夏天讀恰克‧帕拉尼克的其它作品心得:
《隱形怪物》試讀—給我驚嘆的表情!閃光燈!
《惡搞研習營》試讀-又快又重的文字之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