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書封小  

有時候,活著,勇敢的活著,更需要勇氣。

 

莫妮卡‧拉屏原本很平凡,她是一個平凡的女子,平凡的失婚單親母親,平凡的護理人員,她每天辛勤工作,含辛茹苦拉拔兩個孩子成長,卻沒想到,一個意外讓她變得家喻戶曉,各種責難問題接踵而來,人人都想搖著她問:為什麼?妳的兒子為什麼要殺害14個無辜的陌生年輕女孩?妳到底是怎麼教他的?妳為什麼沒有發現他的異常?為什麼沒有阻止他的行為?妳的教育方式或是妳這個人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竟然生出一個無差別殺人魔?在1989年12月6日,她的兒子馬克‧拉屏,持槍闖進校園,殺害無辜的14位女孩後朝著自己腦門開槍飲彈自盡,他闖禍後一死了之,卻留下無數的疑問與數不清的責難,留給生者揹負。

 

我的腦子裡全是穢暗的念頭,自責悔恨是家常便飯,憂鬱變成生活中的常態。我被悲傷下了慢性的毒,一日一日,漸漸地腐蝕。~by《活著》莫妮卡

 

這不是一本小說,沒有高潮迭起的劇情,也沒有懸疑的伏筆,或抽絲剝繭的推理。但它亦是那麼打動人心,我看見一個虛弱的、自責的、傷透心的、充滿罪惡感的母親,從最深的心裡掏出一句又一句真誠自白。不自禁的,我便跟著走進了莫妮卡‧拉屏的內心世界,隨著她那沒有華麗矯飾的言語,看到她百轉千迴的複雜感受。身為馬克的母親,她仍清楚記得兒子從小到大的每一個成長畫面,這個小男孩怎麼會變成這個她不認得的模樣?而面對被無端結束生命的受害者,她滿是罪惡,這些寶貴的生命,從此沒有面對明日面對希望的機會,而午夜夢迴,她甚至害怕的想,馬克這樣的行為,究竟是因何而起,是因為自己沒有好好對待他嗎?甚至,會不會馬克恨的想殺的其實是自己?

 

一個人的人格形成,有太多因素,先天氣質、原生家庭的教養、後天的社會文化都在交互作用。有許多異常的行為,與幼年時的環境與對待有關,尤其許多暴力行為,來自於幼年時的被暴力對待。在許多電影與案例中,亦常常可以看到許多暴力加害者他們那不堪扭曲的童年生活。所以,當殺人慘案發生時,所有的箭頭都指向了莫妮卡。

 

 

勇敢的活著,更需要勇氣!

 

她沒有說自己完全沒有責任,她也對那些受害者與其家屬懷著永難平復的罪惡感,她曾經憂鬱,完全的自我封閉與世隔絕,尤其女兒後來亦吸毒過量致死,死者已逝,她卻要日復一日的揹負枷鎖與傷痛。我試著把自己放進她的情境中去體會,是多麼的憂傷且沒有出口。究竟是怎樣的力量,才能支持著她繼續活下去?相較起來,對她而言,也許一死百了會是更容易的選項。發生了這樣的事,其實,她也是受害人。

 

她沒有被命運打敗,在無間地獄般的折磨中,她最終還是漸漸的走出來,甚至回轉到自己的早年經驗與內心世界,去細細盤查找尋,看能否找到馬克殺人原因的蛛絲馬跡。回首過往,她嫁給了一個不愛她及孩子的丈夫,讓孩子忍受了父親長期的家暴,卻在社會文化價值觀綑綁下,只知道對丈夫服從。而當離婚後,為了擁有孩子的監護權,她只好回到職場工作,因此,她將孩子託給保母,母子相處的時間微乎其微。我看到了她的苦,她的困境,卻也同時看到了孩子們被家暴被忽視的創傷。

 

 

面對的那一刻,即是釋放。

 

莫妮卡勇於揭露自己的身分與心情,對於自己,是一種面對與釋放,當終於能正面迎向創痛,我們便能以其他的角度重新解構原有的認知,進而以更健康的心態面對。求生或求死,往往也只在一念之間。

 

有誰沒有經歷過自己人生的幽谷?即使是看起來光鮮亮麗的名人或富豪,相信也各有自己一本難唸的經。莫妮卡的自我經驗分享,對於有相似經歷的其他人,更是絕大的鼓勵力量。有的人喪子、有的人的孩子也是罪犯,當他們看見莫妮卡經歷如此傷痛仍能「好好活著」,自己便跟著生起了勇敢的力量。許多時候,我們以為只有自己是最痛苦的人,沒有人有像我這樣的傷痛,因而無法走出傷痛或恐懼,但有時候,只要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心中的重擔頓時便有了其他人可以分攤。

 

書中有幾位讓我很感動的人物,譬如其中一名受害者的父母,她們早早就選擇了原諒與釋放。他們來見莫妮卡,是想擁抱她,並告訴她,她也是受害人。這真是一種太了不起的胸懷與智慧。唯有把傷痛驅趕出內心,才有空間容納新生的喜悅,擁抱明日的希望。 

 

莫妮卡可以選擇低調的迴避媒體與旁人度過一生,她卻選擇了積極助人,並將自身經驗攤開在陽光下被放大檢視,我佩服她的勇氣,也感動於她能透過自己的至痛,帶給許多人重生的力量。

 

註:感謝智富出版提供試讀機會

活著橫幅

 


書名:活著aftermath

作者:哈洛.蓋聶&莫妮卡.拉屏 Harold Gagne & Monique Lepine

譯者:羅倩宜

出版社:智富

出版日期:2010年11月25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524064

裝訂:平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rni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