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德國納粹歧視猶太人這歷史的悲劇、戰爭的殘忍、亂世兒女的傷痛,化成這個冷冽的故事,以及海蓮娜這個在母親的冷漠裡成長,自己也只剩不語的女人。

結局的令人落淚讓我出乎意料,彷彿前面冷峻堆疊的鋪陳都是為最後一幕,以強勁的力道一次迸發。

失去有著共同頻率的至愛同時,海蓮娜就已失去靈魂。與威廉的結合,是極大的誤解與錯誤,他竟將海蓮娜的冷漠與抗拒,解釋為衿持。新婚之夜,竟是通往地獄墳墓的開始,揭穿了這個沒有欺騙者卻有兩個受騙者的騙局。愛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只有勞力苦痛,予取予求的慾望宣洩,和極盡羞辱的言語對待與忽視。她懷孕了,腹中是從開始就不被渴望期盼的生命。

自己曾經身為孕婦經歷分娩,曾經看過身旁好友因乳腺炎所苦。所以看著海蓮娜懷孕時及生產後的景況,格外痛心與不捨!而她不僅帶著身體的痛楚與情感上的空乏,時代悲劇下,她甚至得拋棄自己的身份,遠離原生家庭與朋友,捨去一切自我認同。冷漠以對是她能夠繼續活下去的方式,她將自己調整到一種最低能量的生存方式。讓日復一日的繁重工作填滿生活,只要接受包紮、縫合這些指令而動作,她讓自己不需要思考,不必面對心裡那個巨大的空洞。

在冷漠敵視自己的母親養育下長大,深刻愛過又失去至愛,她失去身份、信仰,背負著永遠也拋不去的種族身份,莫名的被歧視與無所不在的生存壓力,她不僅是難以溫飽,更終日需提心吊膽一旦身份被揭穿,她的下場亦是森林中逃竄如牲畜的同胞。她得到的愛已是如此稀少,她又怎能給予?!所以她自以為選了一個對彼得好的方式-在火車站不告而別,卻在彼得心裡,劃下一道永恆的恨與傷口。

作者茱莉亞法蘭克,以自己的父親七歲被其母拋棄在火車站的月台上為靈感,寫下了這個故事。我想也許她是為父寫了這個結局,在作者自序中,她描寫父親「也許他從來沒有長大過,他一直還在等,等了一輩子。」我很喜歡作者筆下的這個結局,十年後的海蓮娜再度登場,不理解母親,而將滿腔的愛轉為憤恨的彼得,「繼承」了母親的冷漠。這令人無奈且莫可奈何的結局,餘韻無窮的迴盪在心裡,漾滿了說不盡的悵然及悲傷。

不知道作者在寫完這個故事的同時,是不是終究能揮去她揮之不去的這個夢魘?

對孩子而言,父母是全部,不管面對如何的父母,孩子都會給出自己全部的愛,而父母給予的傷害子女也是全盤吸收。父母是子女學習的樣版,對他們而言,父母的樣子就是世界該有的樣子。這種自小銘印的傷痛,都會印刻在孩子的性格中,影響他們對自己對人生對世界的態度。

人跟人之間的誤會,很多時候是在於溝通不良,有時候,瞭解了才能同理,才會釋懷。海蓮娜選擇以冷漠來武裝自己,雖然威廉從頭到尾都不曾瞭解過她,可能也部分來自於他的自大與自以為是,但海蓮娜也從未替自己多做解釋。面對威廉如此,面對彼得更是!她冷漠到擁抱與話語都吝於給予,無怪乎對彼得而言,母親的離去是解不開的謎。掩上書卷我不禁心想,如果海蓮娜願意對彼得多說一點,讓軟弱適時的流洩出來,情況會不會有所不同?雖說彼得是小孩,但他一定深切的期盼能成為母親的力量,她至少可以不用孤軍奮戰,不需要終日囚禁在沒有陽光的心牢中。

我感恩並慶幸,發生在我與愛人間的沈默,是一種無須言語的默契與感通!

也衷心希望每個小孩,都能在期盼中降生。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名:午間女人
作者:茱莉亞‧法藍克Julia Franck
譯者:闕旭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rni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